近日,陆丰核电5号机组主管道焊接工程历时160天顺利完工!在这背后,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。从设计建模到焊接管理,从进度追踪到质量管控,数字化手段如何助力核电建设提质增效?今天,带你一探究竟!
在核电项目中,工程师们先建三维数字化电厂,再建实体工程。通过三维建模技术,将核岛、常规岛、管道系统、设备设施等1:1数字化还原,形成完整的数字化电厂。这其中,核电焊接质量直接关系电厂安全,而三维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焊缝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:
工艺标准化:焊接参数、操作规范内置系统,确保每一道焊口符合标准
质量可追溯:每道焊缝关联焊工信息、材料数据、检验记录,形成终身电子档案
进度可视化:焊接任务实时更新,施工状态一目了然
传统施工进度靠报表,而实际核电建设项目用三维模型+焊缝状态实现动态管控:
📊 颜色标注进度:红色(延误)、黄色(风险)、绿色(已完成),直观呈现;
⏱ 按天精准追踪:细化到每日任务,确保工期可控;
🔄 跨部门协同:数据实时共享,减少沟通成本。
通过T-Plant预制管理模块,实现了对预制件从设计、加工、签点到安装等重要工序的全过程可视化管理:
提升预制合格率——提前预制焊缝,提高整体工程质量;
降低材料损耗降低——优化下料方案,避免过度切割;
减少人因失误——标准化流程,降低操作风险。
从每道焊缝的"数字身份证"到全流程的智能管控,这场始于焊接工艺的数字革命,正在重塑核电建设的质量标准和安全管理体系。图为技术将持续深化BIM、AI与物联网的创新融合,让数字孪生不仅"焊"出完美焊缝,更筑牢核电安全运行的每一道防线。